工运史话|“镇馆之宝”背后的红色记忆
——《共产党》月刊见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诞生
发布时间:2025-10-14

该区域包含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馆藏中,一套泛黄却完好的《共产党》月刊,静静诉说着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的峥嵘岁月。作为1920年11月7日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半公开的理论性刊物,它曾被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列为必读材料,在革命者中间广为流传,对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起了很大的宣传、组织和推动作用,成为镌刻着初心的珍贵革命文物。


  革命后代捐赠的珍贵文物

  《共产党》月刊共出版6期,于1921年9月停刊,最高发行量达到5000份。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珍藏的全套《共产党》月刊,存世极少,十分珍贵,由上海地下党领导人之一、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张祺之子张学农捐赠,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在陈列馆的库房里,记者见到了这套跨越百年的文物:历经岁月洗礼,这6本杂志虽纸页泛黄,却无一处破损。翻开1920年11月7日出版的第一号,封面上端用小字写着“THE”,下面写着大大的“COMMUNIST”,再下面用小字标注中文“共产党”。

  据介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张学农向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无偿捐赠了这套《共产党》月刊。2019年10月1日,全新修缮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重新对公众开放,这套月刊被放入该馆保存。

  据相关报道,2011年捐赠时,张学农曾介绍:“其实我也不知道父亲当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获得这套月刊的,但我知道保存下来的确不易。”

  张祺于1910年出生于浙江,193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苏省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委员。1950年2月后,历任上海总工会副主席、上海市工会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总工会主席等职务,1980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这6本杂志是父亲的宝贝,他一直很小心地保管。”张学农说,多年来,这6本杂志曾交给张祺的驾驶员保管,也曾交给他的大哥保管,辗转来去始终完好地放在一个牛皮纸袋中。张学农表示,希望这些刊物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更好地建设今天的社会。

  《共产党》月刊吹响建党号角

  1920年6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如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又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成立。为了宣传党的主张、统一建党思想,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创办理论性刊物《共产党》月刊,向各地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建党学说。

  《共产党》月刊的作者多为上海发起组成员,由陈独秀、李达、俞秀松、杨明斋等筹办,李达担任主编,陈独秀、袁振英等参加编辑工作。编辑部设在李达的寓所,先是在老渔阳里2号,后移至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共产党》月刊创刊号选定在1920年11月7日,即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正如其刊名般振聋发聩,《共产党》月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旗帜鲜明地打出共产主义的政治主张,指出“该刊的任务是,为在中国建立一个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党而宣传、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机关刊物。

  围绕这一创刊宗旨,月刊用大量篇幅着重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列宁的建党学说、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清晰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建党”“党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等问题,由此划清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区别,帮助各地共产主义者明确建党的基本遵循。



  见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突出强调“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并明确了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和要求等。贯彻落实党的一大部署,8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第一个公开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

  党的一大后,《共产党》月刊第六号发表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以及《太平洋宣言及我们应采取的态度》《上海劳动界的趋势》等文章,用较大的篇幅分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状况。《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指出:“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因为这样一个团体才能算是一个有力的团体,要这样一个组织法,劳动者才能用他们的组织力,做奋斗事业,谋改良他们的地位呢。”这段宣言清晰阐明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首要的任务:把全国工人组织起来,向劳动者宣传组合的必要,唤起工人的阶级觉悟,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及各地分部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工人群众、开办工人夜校、创办工人刊物、成立工会组织、领导罢工斗争,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总工会成立以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工人组织的总通讯机关,实际上起到了全国总工会的作用。



  ■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