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工人”之问系列调查之二
问企业:工厂里的“青年人”好用吗?
发布时间:2025-07-02

该区域包含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工作性价比的青年人更加看重薪酬的“性价比”,许多人宁可从事快递、外卖、网约车等“铁人三项”,也不愿意走进工厂。而作为用工市场的另一方,企业也面临诸多烦恼:一线工人出现断层,高薪也招不到需要的人才,不得不去其他城市招人。即使千辛万苦招来了青年人,面对“上手慢”的他们,企业还要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量新兴岗位涌现,导致劳动力分流;另一方面,产教衔接之间仍有“空档”,企业没有学校直接对口的生源,如果社会招用,则更加偏向于具有经验的成熟工人。



  高薪难留人

  一线工人出现断层

  “年轻人不是待不待得住的问题,而是来工厂看了一眼,扭头就走了。”这句话来自青浦某生产新材料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在和记者的对话中,他不止一次地感慨,已经把一线工人的月工资提到8000至9000元,包住、有饭补,但最后留在生产线上的还是40岁至50岁年龄段的中年人。对于青年人的选择,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理解,也在努力寻找破解之道。

  这家企业位于青浦区,立足新材料领域研发和生产,是该领域的头部企业,因此一线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当地属于顶尖水平。“一个月算上加班费、计件费等可以达到8000至9000元,远超同类型企业岗位,还有宿舍、饭补,条件很好。”但即便如此,一线车间的工人几乎全员集中在40岁至50岁年龄段,“20岁至30岁的一线工人几乎没有。”

  究其原因,这位负责人也不避讳,新材料生产中,会有大量的材料受力过程,粉尘、噪音无法避免。即使有降噪设备、安全服等装置,但依然打消不了年轻人的顾虑。

  记者获悉,目前该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已经在考虑将一些岗位进行无人化转变,如接触高噪音、粉尘的岗位,通过加大研发力量,实行机器人制作。“但目前还在研发阶段,整个过程要面临很多技术上的检测和验收,人工操作还是主流,所以我们也在想更多的办法,可以改善他们的作业环境,招一些更年轻、有干劲的人到我们企业中来。”

  企业的这种困惑,在当前的招聘市场中可见端倪。闵浦人才招聘市场相关负责人余娇告诉记者,制造业企业入职成功率高、有宿舍,但这点对于本地青年人来说并不具备吸引力,因此很多制造业企业正在扩大招聘范围,将目光放到更远的其他城市,希望找到合适的青年人才。但他们入职久后,又会陷入因“工作强度大”“生活成本高”而分流的循环之中。近年来,许多来自云南等地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入职上海企业,甚至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相关业务的中介机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本地技工太缺了,只能从更远的地区招人”。



  招来的青年工人

  “上手慢”

  部分企业即便能招到一线工人,但仍面临用人烦恼。记者调查发现,工厂里招来的青年工人“上手慢”、技能断档的情况依然存在,相较而言,工厂更青睐于有经验的成熟工人。

  作为老牌国有电机制造企业,上海电机厂就曾碰到过这一瓶颈。“有经验、能立马上手的熟手技术工,是真缺啊。”厂里一位人事负责人的话很直接。虽说国企的身份对招人还有几分吸引力,但想招到来了就能挑大梁的技术骨干,并不容易。

  “学的东西和干的不一样”是青年工人普遍碰到的坎儿。“不像早年的厂办技校那么‘对口’,现在不少职校教的东西,理论偏多,针对性不够强,这就导致很多小年轻来了,动手能力跟不上。”厂里的劳模罗文林实话实说。他举了个例子:像复杂的机加工活儿,年轻人进厂,没有老师傅手把手地带三五年,很难真正挑得起来。不少人刚来时,连简单的尺寸测量都做不利索。

  “手上功夫,哪是几天就练得出来的?”车间里一位带徒的老师傅摆摆手,“新来的都得从学徒做起,干点基础的活儿,慢慢磨手艺。真想摸到核心技术的门道,没个几年工夫下不来。”这种成长周期长、本事“看得见”、回报却很慢的状态,让好些有潜力的苗子也留不住。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制造型企业众多。长期以来,闵开发工会致力于为企业和校园搭建一个人才流通的桥梁。

  “有的工厂遇到职工年龄结构偏大、人才断档的问题,还是希望有青年工人的,但几次招聘会后,他们普遍反馈,相较于校招的年轻人,还是更青睐市场上有3至5年工作经验的成熟工人。”闵开发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脱节,导致了更长的培养周期和成本,企业不得不做出选择。“目前,我们通过产教联合体、开设‘订单班’的尝试,将技能培训提前到学习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一期‘订单班’企业的签约意向达到80%,说明企业并不排斥青年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快上手。”



  破解人才培养脱节需多方努力

  过去,厂办技校为企业招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技术,在学校学规范。如今,在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工厂个性化订单更多、技术更迭速度极快的当下,一家企业的技能是否具备普遍性?为何校园的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总有“时差”?相关专家认为,技能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是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实践脱节的结果,要破解这一困境,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上海科洛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校长龚玉婷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职校的课程设置往往落后于行业的技术迭代,教学内容的更新周期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市场。“学校采购设备需要流程,也要考虑到成本,这点和企业采购了设备可以立刻投入生产的现实是不同的。比如说在虚拟现实专业,市场更新很快,企业已经在用新版的软件了,学校还在用旧版的软件。”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学校的教育相对集中于某一专业。她坦言,种种原因,导致了技术人才培养的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一些职业教育和职校课程则存在更新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设备陈旧、师资缺乏产业经验的问题。”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海东认为,改变这一状况这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中注重市场需求和实践导向,还需要在技术技能型专业培养中推动校企协同培养创新,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将真实生产环境引入教学,将企业实际需求嵌入课堂,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

  张海东表示,近年来,许多家长为让孩子提前“锁定本科”,将目光瞄向了中本贯通。“家长把孩子送入中专职校,不是为了让他们学技术,而是看重这一不用高考就能上本科的升学模式。此外,每年六月,在求职和升学面前,许多学生也会选择后者。”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深层矛盾,即学历需求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张力,社会上对技能岗位学历获得、晋升通道和流动机会,普遍仍不信任。

  “破解这一困局,须打破偏见。”张海东指出,有关部门要加快推动职业本科院校发展,推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向职业院校倾斜,构建起“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的教育体系;同时要建立起更灵活的职普融通机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在不同路径间合理流动。此外,政府应该实施相应的政策支持倾斜,切实提高蓝领工人的收入水平,从而打破社会中存在的“流动壁垒”,畅通体制内与体制外、技术技能岗位与管理岗位之间的流动通道,让技能人才看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 庄从周 李嘉宝 李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