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会心理服务行动观察之一|职工的“心”事你懂吗?
发布时间:2025-11-19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近年来,职场人心理健康正从个人话题上升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对在职人群而言,职业倦怠、情绪内耗、焦虑失眠等问题愈发常见,心理状态已成为影响工作表现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变量。遭遇心理困扰的职工是否呈上升趋势?面对“心结”,职场人如何应对?他们希望得到哪些帮助?记者就此展开深入调查。



  不良情绪

  位列职业健康问题前三

  “您好,这里是400-820-9931心理咨询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在浦东金桥开发区总工会心理热线的接听室里,这样的问候每天都在重复。自2015年开通以来,这条热线已接听来电逾4000人次,年均增长率约为15.7%,仅2024年就为678位职工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

  一个街镇级心理热线接听数量的持续增长,其实只是当下在职人群心理需求整体上升的一个切面。据2023年国家卫健委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5%的劳动者自述存在抑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已成为职业健康问题第三大表现。此外,2024年一线/新一线城市报告数据也显示:约70%的职场人曾因工作引发心理问题。

  然而,“到底有多少人在经历心理困扰”却是一个无法被精准量化的问题。上海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指出,心理问题具有高度隐蔽性,能够走进医院求助的人往往已出现较明显的症状,接近或达到心理疾病的诊断门槛。但没有进入医疗体系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在庞大的职业人群中,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处于心理困境的“灰色地带”——他们未必患病,却长期承受压力、焦虑、失眠、情绪波动,实际上已经具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需求;还有一些人因认知不足、羞耻感或担心被误解,而完全拒绝寻求帮助。这部分人群从未出现在任何正式统计中,却构成了最庞大的心理需求暗流。



  职业耗竭感、情绪劳动

  困扰职场人

  金桥心理热线负责人告诉记者,热线员接到的求助,几乎涵盖了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情绪压力、亲子冲突、婚姻裂痕、人际沟通……“35岁以上的来电者相对更多。”这也是人生最“满负荷”的阶段——既要面对职场的绩效压力、人际竞争,也要承担家庭养育与赡养父母的双重责任。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两字?他们不是第一次感到焦虑,却往往是第一次主动求助。”上海市级心理热线接线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梁晓雯说。近年,随着心理服务需求不断上升,热线已成为不少职工倾诉与求助的第一窗口。从业十余年、接听超千小时热线的她注意到,在诸多心理困境中,“职业耗竭感”正成为职场人的普遍通病。

  梁晓雯谈到,对现代人而言,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幸福感、获得感与意义感的重要来源。但在现实中,许多人的工作更多是一种“不得不”的状态——被生计裹挟,被节奏推着往前走,投入与回报长期失衡,使他们难以从劳动中获得真正的成就与意义。一些人明明兢兢业业,却始终看不到价值体现;一些人看似职业稳定,却对未来愈发迷惘;还有人在重复性劳动中逐渐麻木。

  与此同时,“情绪劳动”在职场中被频繁提及。从传统服务业到平台经济,从客服到骑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要求“始终温和、始终友好、始终理解”。

  梁晓雯指出,当一个人长期输出正向情绪、压抑真实感受时,内心会逐渐反噬。“过去情绪消耗主要来自客户关系,但在算法监控、即时评分和绩效考核叠加后,平台劳动者的心理负荷被成倍放大。”

  采访中,多位外卖骑手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看似自由,其实必须一直赶单才能维持收入”。28岁的小李说:“顾客怪我慢,我只能道歉、赔笑,不是不生气,只是不敢生气。”梁晓雯认为,长期高压与情绪压抑会让人陷入“能量赤字”,而缺乏补偿渠道的劳动者,往往可能以激烈行为宣泄压力——从店员泼咖啡粉到骑手与商家冲突,这些“情绪崩点”的背后往往是能量失衡的外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工作叠加生活压力、岗位负荷或个体脆弱性时,部分员工正滑向更深层的心理困境。

  一跨国物流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陈岚(化名)告诉记者,企业每年都会遇到几例重度心理疾病的员工。“有人出现幻觉或妄想,有人被确诊抑郁、焦虑,甚至精神分裂。”她指出,成因往往复杂,并非全由工作压力导致,有些岗位的确负荷很重,但也有人因家庭矛盾或遗传因素诱发疾病。



  面对心理问题

  部分职场人无所适从

  当心理出现不适,你会如何排解?记者在小范围内做了一番调查,大多数人的首选仍是“自己先处理”。有人通过跑步、运动让身体把情绪甩出去;有人选择刷剧、刷短视频,把心绪暂时“静音”;有人靠暴饮暴食获得片刻满足;也有人约好友坐在夜宵摊前,通过酒精把累意化掉一半。

  然而,自助方式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这些做法往往可以在当下转移注意力、获得短暂的替代性满足,起到一定的情绪补偿作用。但如果压力来源长期存在,或情绪困扰本身更为复杂,自助方式往往无法触及症结,真正的改善仍需要面对问题本身。

  事实上,现代职场人对心理服务的关注日益增加。记者在已结束的第八届进博会现场注意到,不少人热衷购买“600号”文创产品(市精神卫生中心出品),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不仅是使用或收藏的选择,更是一种微妙的态度表达——通过佩戴或使用,他们在无形中展示对心理健康的自我期待。

  有专家指出,职工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其实很大,而如何更好地回应这种需求,为他们提供有效支持,是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值得思考的问题。 



  ■劳动报记者 王海雯  朱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