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七月酷暑,申城进入“烧烤模式”。今年夏天,恰逢三大外卖平台持续增发优惠券,外卖订单激增,骑手工作量较往年更大,他们有高温津贴吗?平台如何保障这一群体的高温权益?平台推出的一些自创的高温措施能否真正为骑手撑起“遮阳伞”?劳动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有“高温补贴”
发放形式和金额不一
“你在这么热的天跑外卖有高温津贴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大主流外卖平台骑手,绝大部分骑手给出了肯定回答,不过,他们拿到的更多的是各个平台不尽相同的高温补贴,而非高温津贴。
几位饿了么蓝骑士向记者表示,“在极端天气下,如高温天,我们有随单的高温补贴,数量是按照订单距离还有餐品价格定的,大概0.5元到2元钱之间。”
通过骑手圈,记者采访到一位京东外卖骑手,他表示,6月份收入中多了一笔300元高温补贴。一位美团骑手向记者表示,在最近外卖优惠力度最大、订单量最大的几天,美团平台上线的是“高温关怀金”活动,不知道算不算高温津贴一种?
部分平台设置
种种门槛
记者发现,尽管几大外卖配送平台已经关注到高温天骑手的权益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平台把发放高温补贴的规则搞得越来越复杂,甚至设置门槛,并逐渐向“多劳多得”倾斜,使高温津贴、补贴成为了一种利益工具。
一位从2016年就加入骑手队伍的受访者回忆:“以前高温补贴是按月给,要求一个月出勤26天,每天签到,早高峰、午高峰、下午茶、晚高峰、夜宵班都有明确时段,一天最少完成三个班次就算全勤。”而今年机制变了,“现在是随订单发高温关怀金,但规则复杂多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上述受访者所说的高温关怀金活动随机性较大,而且要自己报名,有不少骑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奖励,虽然参与的是同一个活动,但每个人因为地区不同、账号的接单量等因素,奖励金额和门槛各不相同,因人而异、因号而异。
还有相当一部分骑手表示,自己的接单量远达不到拿到奖励金的门槛。一名某外卖平台“乐跑”骑手给记者看了他的活动页面,算了笔账:“这次高温奖励活动要求12天跑满670单,平均每天需完成56单。但我们的配送距离都是4到8公里,一天跑12个小时都未必能完成。”记者注意到,他最近3天的接单量为94单,每天平均31单左右,平均在线时长9小时左右,远未达到拿高温奖励的门槛。他所在的50人左右的外卖小组中,大家的日均接单量基本为30多单。而接单量并不由骑手决定,受派单规则和实际订单量影响。他直言,能达标的骑手少得可怜,所以大家都自动放弃了这个高温奖励。
此外,不少骑手坦言,这样的活动并非天天有,且对体力要求非常高。为多赚补贴,部分骑手选择在极端天气下超负荷工作,高温补贴成了平台对骑手延长工时的变味“激励”。
律师提醒:
高温保障应兼顾普适性
高温天气下,骑手因长时间户外工作患热射病的新闻越来越多。对此,骑手们也很无奈,“平台算法就逼着你快,不管有没有单,你都必须在线。想要拿到高温奖励金,必须马不停蹄接单。”有骑手表示。
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黄凤怡。她指出,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应向高温作业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时间。“高温津贴是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法定福利,而非企业奖励,应该具有普适性。将补贴与高额单量强制挂钩,本质上是变相剥夺多数骑手的合法权益。”她进一步指出, “平台算法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过度设置不合理考核指标,会加剧骑手的安全风险。”
在此,记者呼吁平台企业尽快优化高温保障机制,让补贴真正覆盖每一位高温下的劳动者;同时也提醒骑手们,在奔波之余务必关注身体信号,健康与安全更重要。
■劳动报记者 陈恒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