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各行业职工让进博更精彩
发布时间:2025-11-06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盛大启幕。闪耀的“四叶草”内外,有掌声,有聚光灯,更有一群可爱的“拼‘博’者”。

  他们不在C位,却在关键位——有人保障出行,让八方来客的抵达与离开顺畅有序;有人守护环境,让展馆的每一处都整洁明亮;有人撑起会务,用专业的服务传递着上海的温度;更有年年赴约的参展者,岗位不同,初心未改;时光流转,拼搏依旧。

  一年一度再相会,这边厢,经验丰富的“原班人马”再度集结;那边厢,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首次登场。熟悉的身影与年轻的面孔,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共襄盛举。



  城市运行线

  上汽集团智己车队:

  保障旅客每一程从从容容出行无忧

  展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汇聚上海。他们从机场、火车站、酒店出发,奔向各个展馆。顺畅的出行,是所有人一天好心情的开端。在这背后,上海庞大的通勤保障网络正在及时响应,上汽集团智己汽车售后城市经理朱慧祺和他的团队是其中的一支“小分队”。

  连续三年参与进博会保障工作的朱慧祺,与团队摸索出一套高效运作模式,让嘉宾的行程“安全舒适,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前期,他与经销商紧密协作,完成车辆准备,确保每一辆智己L7状态最佳;同时对司机进行培训和指导,陪同实车操作,让司机熟悉功能和驾驶细节;还协调部门提前做好配件保障部署,为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未雨绸缪。

  展会运行期间,突发状况随时可能发生。朱慧祺和团队与远程支援团队保持实时联动,快速定位问题并安排解决方案;同时与救援团队协同,确保车辆遇到紧急情况能第一时间处理;场馆附近的经销商门店随时待命,承担突发维修保障任务。

  今年进博会的专车仍是智己L7,全车按摩座椅、后轮转向系统让乘坐和驾驶体验全面升级。朱慧祺记得,有位去年参与保障的司机体验后印象深刻,今年已经成为智己车主。“看到司机和嘉宾对车辆和服务的认可,我们感到特别开心,说明我们团队的努力有了持续价值。” 



  铁路上海虹桥站职工:

  流利外语无缝切换 争当服务“多面手”

  连日来,铁路上海站精心组织、全力做好进博会期间运输保障工作。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其下辖车站上海虹桥站看到,候车大厅人流熙攘,进博会吉祥物“进宝”主题景观前,不少旅客在此驻足拍照。

  因手速超快、英语超溜走红网络的售票员游园,当天坐镇于今年10月正式启用的“游园特色服务窗”里,为旅客提供售票、咨询和行李托运等服务。今年,游园是首次参与进博保障,“从专注于售票、退票和改签三件事,到现在为旅客提供综合性服务,要做的功课多了,压力也更大了。”游园笑着表示,这段时间,她发挥英语专长,自学了与进博会相关的英语,以及外籍旅客在询问和求助中涉及的高频问题的英语回答,以便更好地服务前来上海参加进博会的展商、客商。

  无独有偶,与游园特色服务窗相隔不远的“心尚”服务工作室内,已经连续服务多届进博会的工作室领衔人周绚,正在协助一名法国旅客改签车票。“他因为跑错车站,拿着翻译器问我车票改签的问题,我一看是法语就立刻切换语言交流。这位外国旅客见我会法语,很是惊喜,还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周绚说,她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法语,在进博会期间正好发挥外语特长,主动发现、主动服务,及时解决外籍旅客突发困难,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申通地铁职工:

  设置进博畅行服务站 为乘客服务做“加法”

  进博会期间,观众和展客商快速抵离国家会展中心的首选绿色出行方式,莫过于地铁。紧邻“四叶草”的核心车站——国家会展中心站早早就进入了备战状态,积极协同多方力量,推出了多项举措,为进博会的圆满召开保驾护航。

  2号线国家会展中心车站站长江志平说,今年其所在车站正在进行不封站施工改造,确保车站运营安全和施工安全成为了他们今年的“一号工程”。“我们主动联系并要求施工建设单位对相应施工作业进行模块化区域划分,避开重大展会时段,合理安排施工节点,从严抓好施工安全,加密日常巡查次数,做好专项应急演练,确保进博会期间乘客出行高效有序。”

  今年进博会期间,国家会展中心站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为乘客服务做“加法”,为出行烦恼做“减法”,坚持优质贴心服务。江志平表示,他们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对内组织开展了礼仪、急救、外语等专项培训,以提升职工专业素养,对外设置了“进博畅行服务站”,为乘客提供充电宝、多国转换插头等20余项便民服务。与此同时,车站在常规配置多语种翻译器的基础上,新增了可提供8种语言实时翻译的AI机器人,基本覆盖进博会主要参展国语言。



  展会服务线

  上海建工安装职工:

  “活地图”藏在心 当好设备大“管家”

  在国家会展中心,有这样一位“90后”管理骨干,连续八届扎根进博会服务保障一线,从懵懂新人历练成独当一面的“设备管家”。他就是上海建工安装集团上安物业公司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副经理王恒博。“这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责任与情怀。”王恒博的话语里,藏着与进博会共同成长的时光印记。

  “首届进博时,我跟着前辈后面记笔记,连设备参数都要反复核对才敢确认。”如今,王恒博已是会议中心、平行论坛及国家馆核心区域的设备设施保障总负责人,场馆里每台设备的运行规律、每个区域的保障重点,都装在他这个“活地图”里。

  今年10月下旬起,王恒博便开启“全天候模式”,连续20余天吃住在场馆,办公室的折叠床、沾满油污的工具箱,成了最亲密的伙伴。“看着场馆从空荡到璀璨,看着中外嘉宾满意的笑容,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不仅是今年,王恒博说,“这八年,不是我陪着进博,是进博陪着我长大了。”

  “保障标准每年都在提高,突发状况从不会提前打招呼。”正是这样一次次与压力博弈,让他练就了“见微知著”的本领。本届进博会筹备期,面对更重的任务量、更高的标准,他带着团队提前把场馆里的设备挨个排查,找出潜在隐患,当场制定解决方案。



  东浩兰生职工:

  八届“全勤生”见证了进博展品变商品

  展台前,人群渐渐围拢。一块大理石花纹细腻的和牛在厨师娴熟的刀工下被精准分切,人群中不时发出赞叹声。站在一旁的李树青面带微笑,目光专注——这已是他第八次站在进博会的展台前,从东浩兰生集团的一名普通业务员成长为业务经理,他见证了进博展品变为商品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今年我们首次引进了新西兰鹿肉产品,同时新增了许多深加工的和牛牛肉制品。这是霍湾黄精风味卤牛腱,这是霍湾和牛薄脆片,这是霍湾金装和牛牛肉丸,都是今年的新产品!”李树青向驻足询问的客商介绍着今年的新品。作为东浩兰生国贸集团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实业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他也亲历了公司进博业务的每一步成长。

  多年来,东浩兰生集团以参展、组展、运营、服务保障等多重身份亮相进博会。今年,位于8.2馆农食品展区的“东浩兰生境外展团(DONGHAO LANSHENG GLOBAL EXPO)”在进博会以全新品牌形象登场。回忆与进博会共同走过的八年,李树青感慨万千。最让他难忘的是,上一届进博会,一位新客户在试吃牛排后非常满意,随后下了一单120万元的和牛大单,创下进博单笔销售佳绩。“每年的成品成交额也越来越高。”

  而另一个让他津津乐道的场景,是每届进博会闭幕后,展品总被抢购一空的盛况。“因为我们的和牛质量实在高,顾客们都是行家,都想‘打包’回家。”说到这里,李树青的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环境保障线

  城投环境职工:

  升级进博的“洁净速度”

  每天,当国家会展中心各大展馆开馆迎客时,整洁明亮的展厅背后,一条高效运转的垃圾处置链已悄然启动。约60吨生活垃圾,从展馆产生、前端收集,到基地中转、末端处置,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才能保障展会的顺畅运行。

  距展馆3公里的城投环境徐泾垃圾转运基地,是这条保障链的关键一环。基地经理李建清和他的团队,承担着国家会展中心核心区及周边街镇生活垃圾的转运保障任务。“日产日清,确保每一吨垃圾都能安全、及时转运。”李建清说。按照工作方案,他们配备专位、专箱、专人、专车,并实行定线、定点的管理机制。稍早前,基地已对专用泊位进行了修复,场内污水池提前清淤,设施设备定期自查自检,一切只为保障设备“零故障”。

  “进博会常办常新,我们的保障也在同步升级。”李建清在中控室里指着屏幕向记者介绍。今年上线的进博保障平台2.0版本,是他们的“智慧中枢”。通过沉浸式三维模型,工作人员可实时查看收运、转运、处置的全流程动态。系统具备车辆行驶监控、设备异常提醒、集装箱满载预警等功能,实现全过程可追溯与闭环管理。平台还将公司“一厂三站”作业流程制作成3D动画,让管理人员清晰掌握作业进度与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让看不见的流程都‘活’起来了。”李建清说。

  由于展会期间垃圾收运时间不固定,这几天李建清和管理团队都驻扎在现场,随时调度指挥。深夜的基地灯火通明,调度室的屏幕上闪烁着实时数据。李建清说:“虽然每天披星戴月,但只要展馆干净如初,我们所有人就觉得值。”



  市绿化市容职工:

  以匠心扮靓“世界会客厅”

  进博时刻,上海绿化市容行业的广大职工正以“绣花功夫”精心妆扮这座城市。

  开展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绿化工人们正在做最后的精心调试。数十万盆鲜花在他们的巧手布置下,构成一幅立体的“山海锦绣图”。角堇、百日草、孔雀草等近20种花卉,在工人们的精心搭配下,演绎出祥云、渐变云山的精美纹样。一位正在调整花盆位置的绿化工人表示:“我们连续奋战,就是要让每一朵花都以最美姿态迎接进博会。”

  纵横交错的“申字形”高架路上,养护工人们在悉心照料“空中花廊”。他们定期巡查每一株月季和三角梅的生长状态,通过科学的花期调控技术,确保花卉在进博会期间完美绽放。一位有着多年高架绿化养护经验的老师傅说:“我们要让每一朵花都笑迎宾客,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大家赞赏的目光,一切都值了。”

  当夜幕降临,照明保障组的职工们开始忙碌起来。在国家会展中心南广场,灯光工程师们正在对305套各类灯具进行最后调试。他们通过明暗错落的艺术手法,精准勾勒出云山、花海的轮廓,让夜间景观既充满艺术氛围,又保持着自然生态之美。

  环卫工人们更是以“一刻不停、一处不漏”的标准投入保障工作。在8平方公里核心保障区,他们实行“定岗、定员、定时、定职、定量”精细管理,开启24小时不间断保洁模式。一位在核心区作业的环卫职工说:“我们希望用最洁净的城市环境,展现上海的城市形象。”



 ■劳动报记者 李佳敏 王海雯 陈恒杨 李成溪 朱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