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新职业的出现,无疑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不过,这些新兴职业对于不少劳动者来说是陌生的,他们想要入行却不知如何下手。
“烧烤料理师怎么报名” “装修管家和施工管理员有啥区别”……在新职业名录下,急迫的求职者想要尽快加入岗位,但发现,大部分新职业新岗位无处可学。甚至一些培训机构瞄准市场上的信息差,动起了歪脑筋:有的机构开设的新职业培训班,招生宣传与实际培训内容货不对板;还有的培训机构模糊了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区别,令不少报名者直呼花了冤枉钱。那么,新职业培训究竟有哪些乱象?劳动者该如何避免踩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以高薪诱求职者“入坑”
培训市场鱼龙混杂
“持证=企业疯抢的复合型人才”“线上刷课,线上考试,一个月下证,不过包退”“小白友好,无经验快速上岗!”新职业不断涌现的当下,不少培训机构盯上了这块“蛋糕”,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夸张的广告文案,以吸引那些想要入行新职业、急于提升自身技能的劳动者。
从事家装设计的张女士前些日子萌生了转换工作赛道的想法。在浏览招聘网站时,一名自称是招聘猎头的人主动与她取得联系,邀请她参与大数据分析师证书的培训,并承诺薪资待遇可观,不包就业不收费。
张女士告诉记者,当时确实有些心动,猎头承诺培训时间只需要1个月,学成后可以直接入职大厂,年薪至少20万元。但是,入职后前八个月需要每月从工资中扣除将近3000元的培训费用,总计金额2.4万元。“这时候,我隐隐感觉这一培训就是个坑。冷静下来后,去网上查了查相关的培训,发现有不少网友发布了自己被骗的遭遇。”
记者搜索发现,类似的“招转培”陷阱令不少想要踏足新职业赛道的劳动者“踩坑”,他们不仅工作机会落空,还会被诱骗签下不平等协议,背上了数万元“培训贷”。
除此之外,一些新职业培训课程货不对板、应试思维很强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如陪诊师这一职业。
近两年来,陪诊师作为一种新职业,热度不断上升。不少培训机构直接将陪诊师与高收入挂钩,打出了“领证后月入过万不是梦”的旗号。有媒体报道指出,某机构颁发的证书仅盖有地方协会和培训学校公章,无法在国家人社部平台查询,本质是结业证明而非职业资质。
同时,有不少参加培训的学员吐槽,教材多,加上培训时间短,导致老师讲课速度飞快,对于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员来说,几乎每一页都是重点,学都学不过来。“我报班的目的就是想系统地学习相关技能,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为了考证而考证。”一名学员表示。还有一些培训课程被指过于基础,实操课沦为参观课,教材仅是A4纸打印资料。
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
转行不可操之过急
上述培训市场乱象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针对当前一些培训机构暴露的课程实操性不强、出现应试苗头,甚至把新职业培训变为牟取暴利渠道等做法,今年7月,人社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的公告,其中就包括以“招转培”“培训贷”等为名欺诈、诱导求职者接受职业培训,以及用“直签保录”、高薪岗位“内推”等话术炒作引流等侵害求职者权益等行为,要求各地加强查处力度。
今年1月起,上海也接连发布相关意见、办法,加强对相应类型培训机构办学资质、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安全、预收费资金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明确培训机构应当与学员签订培训服务合同,严禁以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引导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乐业上海就业服务专家屈辉建议,劳动者选择新职业“赛道”时不可操之过急,理性评估新职业前景比盲目报班考证更重要。“当前,一些别有用心的培训机构,利用的就是劳动者迫切希望入局新职业的心理乘虚而入。”屈辉提醒,投身新职业前,应该先明确三点,即新职业所处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自己对新职业上手速度快慢,以及是否真的热爱这份职业。“市场上令人心动的速成班不一定能博出高薪未来,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新职业培训,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又给新职业的良性发展添堵,求职者要睁大眼睛,切勿落入培训陷阱。”屈辉说。
■劳动报记者 李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