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将其作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部署。上海高校正在推动一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来培养企业急需的能快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卓越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学生走出去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在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自研究生入学起,便全员扎根企业一线,“100%入企实践、100%项目制培养”,学生们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嵌入企业核心研发链条,直面产业最棘手的痛点。“这些年轻人带来了突破固有技术路径的新视角,他们的交叉学科能力为技术攻关打开新思路。”企业导师、上海天霖水处理公司技术总监陈翟军感叹道。
一年的企业淬炼,学生们在创新能力、工程思维、职业认同三个维度完成了“三级跳”,从实验室里的“理论派”蜕变成产业急需的“实战派”。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赵同学在上海果氪科技与无刷电机“较劲”,他蹲在产线旁反复测试,终于攻克零速启动振荡和负载突变卡顿难题,让开椰机的成功率从60%跃升至80%。如今,他设计的驱动模块已被纳入企业年度技改计划。
在上海电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30名卓工班研究生也已经全部入驻合作企业,包括上海电气集团所属的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风电集团等大型装备制造国企,以及中科新松、诺诚电气等高新科技公司。上海电机学院表示,此举旨在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高端制造人才的急迫需求。目前,校企已共建导师团队,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展项目制学习研究,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研发任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企业走进来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博士
最近,沪上多所高校相继发布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其中明确提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为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路径,去年10月,市人才局会同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和市科委等部门提出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委员会、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导师互聘共培和引导学生留企就业等16条改革举措,探索实践产教融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的“上海方案”。
工程硕博士如何培养?依然是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协同育人,但此次培养改革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并且通过制度设计将人才培养全过程规范化,重塑人才培养模式。
据了解,经供需充分对接,今年全市共有166家企业与19所高校计划联培500余名工程硕博士。
■劳动报记者 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