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9月9日,记者自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中获悉,“十四五”以来,上海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29.37万件,同比增长12.21%;商标有效注册量达284.66万件,同比增长5.05%。
近年来,上海正全力打造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先行区”,对标国际标准,重点聚焦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正局级独立设置地方知识产权综合行政管理部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在全国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和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全国首批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将知识产权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平台,提升助企服务水平。
同时,知识产权的价值,终究要落到成果转化上。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盘点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存量专利7.26万件,4.9万件专利进入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累计转化9600余件专利,让 “沉睡” 的专利变成现实生产力。
制度优势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动能。上海在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屡次摘金夺银,并有两家中小企业获得世界知识产权领域最高奖——WIPO全球奖,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西井科技公共事务负责人周敏介绍,西井科技作为一家聚焦AI与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创业初期就在市区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指导下,组建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并在研发部门和产品部门设立了多位“知识产权大使”。成立以来,西井科技已申请相关知识产权200余项,并注册了上百件境内外商标。目前,西井科技产品已落地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200家客户。
在为国内企业创新和出海保驾护航的同时,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聚焦外商投资涉及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2024年至今,已立案查处各类涉外注册商标侵权违法案件392件,罚没款金额827万余元,立案涉外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45件,助力上海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劳动报记者 于玘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