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设“三限”标准监管健身预付卡
发布时间:2025-01-15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文汇报记者 谷苗

办了长期卡却遭遇健身房“跑路”?怎样办健身卡才能不被“套路”?将于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首次设立体育健身行业预收资金“三限”标准,通过对健身预付卡限额、限期、限次,有效规范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健身行业健康发展。

根据《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同一消费者一次性收取或者变相收取金额超过5000元、时长超过24个月的会籍类预付款;金额超过20000元、次数超过60次的课时类预付款;金额超过5000元的储值类等预付款。经营者对同一消费者收取各类预付凭证预付款总计不得超过20000元。

认准“三限”标准,保持理性消费

作为《实施办法》中的核心条款和最大亮点,首次设立的“三限”标准,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在多方平衡考量后才作出最终规定。今后,消费者在购买健身预付卡时,只需认准这几条“底线”,就能有效避免提前预支高额费用,掉入长期卡、大额私教课等陷阱中。

“健身行业经营者约98%的主营收入是预付资金。经营者可确保资金流入、锁定客源,消费者能享受优惠和增值服务,有其市场逻辑合理性的一面。但合作共赢是建立在信息对称和遵守规则的基础上,现实却并非如此。”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叶涵认为,单纯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存在盲目性、滞后性等不足,“市场配置失灵,就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共同进行制度设计。既放得活,也管得住。”

尽管有了“三限”标准兜底,消费者仍需保持“健身要科学,预付需冷静”的消费理念,尽可能按月购买健身会员卡或短期课程等,关注商家经营信息公示和行业服务监督平台“服务直通车”,并签订享有“七天冷静期”的示范合同文本,为自己的冲动消费预留“后悔药”。

拒绝“寅吃卯粮”,回归服务优先

《实施办法》落地,不仅为消费者保驾护航,也将促使健身行业经营者合理设定预收资金规模,加强经营风险控制,改变“寅吃卯粮”的不良模式,从“销售导向”回归“服务优先”。

“我们次卡最多卖10次,须用至5次以内才能续卡;月卡最多卖六个月,须用至30天内才能续卡。这种方式能督促教练更用心地服务,服务好了,消费者才会续卡。”中田健身总经理朱兴亮介绍,他们早在11年前就通过主动售卖“小额、短期”会籍卡,提高兑付率和复购率,提升服务质量。这种短周期的经营模式,不仅让他们“扛”过了疫情期,还稳步扩张至1801家门店。

“从发展前景看,市民体育健身消费需求逐年提升,行业整体未来向好。相比传统体育健身企业高负债经营,重销售轻服务,重度依赖现金流,部分售卖短期卡和合理课时的新型健身企业,已实现会员数量的稳定增长。”在上海健身健美协会秘书长孙崇看来,像中田健身这样的成长轨迹,正是健康经营模式的生动案例。随着“三限”规定和配套监管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体育健身行业回归本质,形成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和日趋向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更愿意消费、更享受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