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2

该区域包括正文内容,按tab键遍历信息

原文刊发:《工会理论研究》2024年第3期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友钟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培育大国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理应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彰显作为。

一、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特征

工会工作要做到“顶天立地”,就要胸怀大局,顺应大势,把握大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会首先就要对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特征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史上,无论是进入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进入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或是进入信息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当下我们即将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生产力实现跨越式、突破式跃升,带来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与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但先进生产力并不都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依靠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在工业革命史上,能称得上新质生产力的只有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因其已跳出传统生产力对实体性生产资料的依赖。新质生产力既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科技与产业革命形成的生产力形态的概括,又是对未来生产力形态的描述。新质生产力具有历史性,是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过程性,新质生产力有一个产生、发展、迭代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具有突破性,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不是线性的变化,而是颠覆性、指数级的突破;具有引领性,新质生产力是信息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引擎,将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范式的重大变革。工会组织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特点,就可以冷静审思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自身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处变不惊,以变应变,增强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二、深入厘清工会工作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工会工作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体现在:从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看,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者的能力素质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与发展程度;除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物质形态的生产要素外,科技、管理也是生产要素,通过劳动者的创新与管理,渗透于物质形态的生产要素之中。工会是职工群众的组织,工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为了职工、提升职工、依靠职工是工会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带来劳动关系的变革,而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劳动关系的变革也将对工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及其产生的生产关系,构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的经济基础,进而促使奠基其上的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也须发生相应变化,工会工作依托的相应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也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做出相应变革完善。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群团工作体系是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四大体系之一,群团组织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理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的参与者、实践者、贡献者。从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工会自身改革的关系看,新质生产力理论从根本上讲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理念、思维方式则可借鉴应用于社会工作领域。对于工会组织本身来讲也有一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就是要提升劳动者——工会工作者的素质素养,善于运用新的劳动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工会平台,拓展劳动对象——工作对象从职工、劳动关系拓展到数据、职工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促进工会工作的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等进行相应改革,从而增加工会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

三、科学研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工会工作的挑战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产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工会工作也将带来新的挑战。从劳动者能力素养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顶尖科学家,也需要将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工会组织如何既服务好顶尖科学家,又着力提升广大劳动者尤其是产业工人的能力素质,这是一大挑战。从劳动形态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类劳动将得到极大解放,分散化、去中心化、去组织化的自由式、原子式劳动形态将极大发展,“劳动者+人工智能”的“独立承包商”式自雇型劳动也将愈发普遍。工会组织如何吸引这些平台型、自雇型劳动者加入工会,提升工会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将是工会面临的又一挑战。从劳动关系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形态的变化,劳动形态的变化又将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关系是基于劳资双方而建立的关系,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形成的与资方的关系。平台经济、自雇型劳动形态下,劳动者在劳动中与外部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依托于劳资双方的传统的“劳动关系”,而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形成的与资本、平台、其他市场主体间的新型的“劳动中关系”。广义的“劳动中关系”,既包括强从属性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关系”,也有弱从属性劳动中形成的“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还包括独立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者与其他市场主体间的平等民事关系;狭义的“劳动中关系”,指除传统劳资二元模式下的“劳动关系”以外的主体间关系,本文从狭义角度来分析“劳动中关系”,以与传统的“劳动关系”相区别。“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律规制,而“劳动中关系”有的需要民事法律进行调节,有的还存在法律空白。传统劳动关系模式下的三方机制、集体协商、民主管理、工伤保险等,难以适用于新型的“劳动中关系”。工会组织如何去维护处于“劳动中关系”的劳动者权益,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从劳动就业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从事科技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催生一批新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的劳动资料的运用,一大批劳动者也会从现有岗位脱离出来,从而出现结构性就业矛盾,如何破解这一矛盾,对工会组织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从工会自身改革建设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工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如何完善促进劳动者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工作制度,如何健全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如何构建激励职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平台载体与工作机制,也是工会组织面临的挑战。

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新”就一哄而上,未立先破,甚至抛弃长期以来行之有效且未来也须坚守的东西。因此,工会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但工会履行教育职能、实施素质工程、促进劳动者发展的工作要求没有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尽管产业形态有变化,但发展实体经济这一重要着力点没有变,实体经济中标准劳动关系又是主体,因此这一工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没有变;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劳动形态、劳动者在劳动中形成的关系的变化,但工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没有变;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工会工作方式、工作载体的变化,但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的工会工作方向与目标没有变。工会组织要增强定力,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以高质量的工会工作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找准工会工作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合点、切入点与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主题和方向。工会要提高站位,积极履职,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加强新质生产力的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工作的传家宝。工会组织要在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中大力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引导职工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增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责任感、紧迫感与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工会要将建设主力军、发展主力军作为依靠主力军的前提与基础,将维护职工的发展权作为最大的维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构建职工教育学习大平台,特别要提升职工数字素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三是激发劳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创造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凝聚起广大劳动者的创造伟力。劳动竞赛是工会的传统优势、工作品牌,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环节、难点裉节,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竞赛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打造职工劳动竞赛品牌、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职工创新评选奖励机制,汇聚起亿万职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力量。四是维护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权益是工会的天职。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工会维权服务也面临新的要求,要高度关注一线科研人员的休息权、健康权,高度关注人工智能、机器换人带来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权,高度关注广大劳动者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权,高度关注平台劳动者、自雇型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工伤保险等权益。工会不仅要利用好自身资源进行维权,还要源头参与相关法规制度的出台与完善,以应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权益维护带来的挑战。五是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劳动中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既有广泛存在的标准劳动关系,也有大量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情形,还有越来越多的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提供劳动的情形。由此,工会不仅要推进构建劳资双方关系为前提的和谐劳动关系,还要推动构建权责对等、公平正义的新型“劳动中关系”六是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式涌现,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工具广泛运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织,信息爆炸促使职工思想更加自主、独立、多元,信息“茧房”又让职工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与极端性,这些都对劳动关系治理、职工思想引导提出了要求。工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及时掌握广大职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所思所想所盼,特别是要前瞻性地分析研判产业转型、机器换人、生态约束等对就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劳动领域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七是利用新质生产力促进职工品质生活。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的劳动得以极大解放,工会组织要以实现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依归,找准职工的痛点难点,提升服务职工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比如面对人工智能巨变带来的压力,要强化职工心理疏导;针对劳动解放带来的空闲,要丰富劳动者的精神生活。八是源头参与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工会制度、工会工作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要加强工会民间外交,推动工会领域制度、规则、管理、标准因地制宜地与国际劳工组织及区域性贸易协定中劳工标准进行对接。同时,工会要发挥源头参与作用,在建立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机制中积极作为,成为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力量。九是深化工会改革和建设以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工会改革和建设是工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始终把工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把广大职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到工会中来,构建工会组织的矩阵网络体系。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工会工作,推进工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工会,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效率。推进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工会干部数字技能与数字素养培养,打造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工会干部队伍。加强工会理论研究,厘清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工会工作的内在关系、底层逻辑、对策措施,积极发挥工会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独特作用。